重构教育未来:传承
2022-01-03 3188 醉罢君山 澳门日报
上期提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去年十一月发布《一起重构我们的未来:爲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报告(下简称《报告》),试图要回应重构教育未来的三个根本问题:“当我们展望二○五○年时,我们应该传承什么?我们应该抛弃什么?我们需要创新什么?”而就我们应该传承什么?《报告》指出了两个新社会契约必须立足的原则:一、终身优质教育权的确保;二、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事业和共同利益的加强。
终身优质教育权的确保。这一个基本原则,看似简单,在当下高度发展社会的语境下,听起来是多么的理所当然。而事实上从一九四八年《世界人权宣言》决议以来,要求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不受收入、性别、民族、宗教等任何其他可以用于歧视和排斥的特徵影响,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基本共识。
可是,这种对于受教育权的认知,过去或许更多都只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受教育权。例如我们会关注辍学率、高中入学率、教育完成率,甚或会进一步重视学生升大率。却忽略了教育权并非仅局限于儿童或青少年,尤其资讯爆炸和科技更新周期大大缩短的当代,我们就更有需要将教育权扩大至所有年龄。因此,终身学习不应只是一种倡议,而是作为教育政策制订的基本原则,如何确保“终身教育权”不被限制甚至被剥夺?如何建设学习型社区?观念转变随之而来的範式转换以及对应的措施和方法,都是未来教育需要思考的议题。
另一方面,经过了二十年的努力,澳门在大中华地区率先实现了十五年的免费教育。入学率、教育完成率等教育指标都告诉我们,我们澳门孩子的受教育权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那么进一步来看,未来教育我们要追求的就不能仅是这些指标的提升,而是教育权质量的提高。换句话说,就是“优质教育权”的确保。对此,《报告》特别强调:“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力,还应涵盖信息权、文化权、科学权,以及获取和贡献于知识共享的权利。”
过去人们对优质教育的理解,可能多是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本身。例如,我们会说澳门学生在参与PISA测试的结果,反映了我们十五岁的学生无论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等方面的素养都名列前茅(排名第三)。而且被国际组织评为是七十九个参与的国家或经济体中,唯一一个教育质量持续兼快速进步的地区。的确,我们的学生学业成就应该是不错的,当然也有再进一步的空间,排第三的可以进一步追赶排第二的新加坡,甚至中国内地省市。可是,正如早年甚为流行的一句话“求学不是求分数”,尤其这个分数也许只可能反映了某一群人对“知识”的理解。我们的学生或许在他们所定义的“知识”获取了很高的分数,但也只能算是知识的“部分”而非“全部”。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jiaoyu/4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