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的公共性
2023-08-28 4789 吴山明 澳门日报
有消息称,部分持大学校园卡人士代各类游(研)学团预约进入大学,并从中渔利。为此,校方作出对持卡人士处罚与加强持卡者管理的规定。实际上,去西方国家的大学交流,有时入了校园也没有感觉,因为大多数大学没有围墙,甚至连校门也没有。于是,有人就将大学的围墙与校门视作大学是否自由开放的标誌之一。
其实,大学是否自由开放与有没有围墙及校门并无直接关係。例如,美国着名学府——普林斯顿大学也是有栅栏与校门的,可是,并未见其学术上较其他美国大学更不自由。应该说,大学有没有围墙与校门应该是历史自然形成的,与中西不同的建筑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繫,不一定要赋予其某种文化想像。
或许,对于大学来说,设置围墙与校门是从安全角度考虑的,即努力为师生教研创造一个相对安静的安全空间。所以,大学又称象牙塔。身在塔中,或许更有利于避免世间的纷繁喧嚣,可以一心向学。因此,并无不妥。
不过,话说回来,大学的围墙与校门确也是将大学从社会中分割出去的物理空间标誌。它们本身就是大学与社会的界限物,某种程度上亦成为大学与社会交流的闸口,特别是配合校方严厉的保安制度,更加强化了大学校门被赋予的界限象徵意识。
本来,在疫情之前,社会人士进入大学校园还是较为自由的,有些大学至多登记一下访客身份。然而,疫情发生后,机关、学校、工厂、社区无不强化安全管理,大学校园更是重点保护区域。因此,各大学纷纷推出规条,非本校人员不得进入校园。
随着疫情逐渐离去,校园管理规定虽有所鬆动,却仍然坚持未经预约人士不得入校。而预约须是持员工证或学生证或校友卡人士,各校甚至开发出不同的预约小程式(App)。可是,社会对进入知名大学参访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长。于是,现实中,就会出现持大学校园卡者代约渔利的现象。
实际上,处罚持卡人士或对持卡者加强管理是治标不治本,只有增加入校供给与满足入校需求才是治本之策。因此,必须恢复大学作为公共空间的属性。
作为公共空间的大学原本就不应该设置入校门槛,设门槛某种程度上是限缩入校供给机会,导致外界的入校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需要寻找制度外的途径。可以说,就是为有权力入校者设置了寻租机会。因而仅靠加强管理是无法杜绝滥用预约入校权的。
而与社会共享空间与资源,原本就是大学作为公共空间属性的重要社会功能。因此,试图用围墙与校门使大学放弃其应有的社会功能,显然是不适当的。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jiaoyu/4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