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对谈 应好好回话

2023-08-14 4609 邹煜 澳门日报

 一位约五岁的孩子告诉母亲想逛玩具店,母亲回应:“玩具店是乖孩子才可以去的,你不是乖孩子,你不可以去。”对于这样的回应,有没有似曾相识之感?希望这不是成人普遍对孩子回话的模式。这短短三句话所引出的问题,包括:为甚么要标籤孩子为“不乖的孩子”?为甚么只有乖的孩子才可以去玩具店?孩子听到这些话,会有甚么感受和影响?

 不少家长有过这样的经历:对于孩子在玩具店吵着要求买玩具,既尴尬又烦恼。未知上述母亲曾经和孩子在玩具店发生过甚么事,以至她说出只有乖孩子才可以去玩具店的话。抑或母亲不想和孩子去玩具店,于是随口打发孩子?无论原因为何,母亲对孩子“不乖”的标籤,给孩子带去的影响可能是长远的。

 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贝克尔(Howard Becker)认为:“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籤,就会成为标籤所标定的人。”这种现象被称为标籤效应。标籤具有导向作用,即个人会因应标籤的含意对自己作出管理、做出符合标籤的行为。当母亲说孩子不乖,孩子就更有可能做出违背成人意愿的事情,甚至乎做出捣乱行为。生活中,当成人採用强势、以自我为中心并忽略对方想法的态度对孩子说话,孩子当下的诉求和行为或许便会停止,随之而来的感受则是不快乐。且孩子无法从中学习,更可能会变得自我压抑和不自信。参考上述母亲与孩子的对话,笔者认为成人与孩子对谈应好好回话,具体技巧如下:

 一、多用提问。“你不是乖孩子,你不可以去。”这两句话既否定了孩子的行为表现,也否定了孩子想去玩具店的意愿。先不讨论孩子实际上有没有过不良行为,成人必须明白,犯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何况有时候只是孩子没有做到成人理想的程度,不一定是犯错。成人可以透过提问与孩子进行对话,让孩子思考如何做决定。如:“上次去玩具店,你要玩具,妈妈不买就哭。妈妈很担心你又因为买玩具的事而不开心。我们一起想想怎么办,好吗?”

 二、协助理解。在高效率文化之下,成人较常以“不可以”、“快点”等简短指令和孩子沟通。此类指令一般会让孩子产生负面感受,亦会令孩子养成听指令办事的习惯。成人可以从协助孩子判断因果和行为后果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理解事情应在某些时间或以某些方式完成的原因。如:“我们预订晚餐的时间是七点,如果现在再去玩具店,餐厅就会把我们的位置给其他客人。”

 三、共同讨论。虽然“不是”、“不可以”等话语可以快速直接地表达成人的意思,但过于主观,有指控和否定对方的意味,孩子听到后通常会感到难受,且未必可以理解成人的动机和考量。倘若成人能够多跟孩子互动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共同思考解决方案,长此下去,双方的关係会更加紧密,当中亦存在尊重的基础。在日后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孩子将更有可能向信任的成人寻求意见,并以平常心面对。如:“你想去玩具店做甚么?(买玩具)我们家已经有很多玩具,我们今晚回家,先看清楚已经有的玩具,再考虑有没有添购的需要,好吗?”;“为避免购买重複种类的玩具造成浪费,或因选择时欠思考而购买不喜欢的玩具,我们先去玩具店看看有甚么玩具是你想买的,拍张照片记录,回家再看看有没有同类型的玩具。过一段时间(如圣诞节),若你仍喜欢,我们再买。”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jiaoyu/4515/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