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首次入学的一些思考

2023-04-24 2552 倪建伟 澳门日报

 一月初,幼儿首次入学开始中央登记。紧接着三月面谈,之后会出正选、备选名单。家长们经历商议,志愿调配等,最终尘埃落定。怎么选学校、哪间学校好、面谈考甚么、要做甚么準备等,都是很多“应届考生”父母们最关心的头等大事,作为“过来人”,想和读者分享一些个人看法。

 三岁幼儿的考试,就算所报的六间学校都不录取,也无须沮丧。曾经看到社交网络上有妈妈讲述孩子入学考试时表现不错,但最后六间学校都不录取的经历,说不焦虑是假的,但如果真的发生,也请宽心,因为不录取并不代表孩子不聪明精灵。三岁孩子短短十几分钟的面谈,未必看出真章,有时那一刻的临场发挥、孩子的心情、家长的状态都会影响到录取与否,考到心仪学校固然好,考不上也并不代表孩子的未来一片黑暗,学海生涯十几年,处处都有转机。

 没有最好的学校,只有更适合的学校。坊间很多家长都会讨论学校的规模、师资的力量、老师的爱心,甚至作业的多少,其实这些都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这间学校适合自己的孩子,而最了解他们的就是我们父母。为孩子选择一间适合他们性格发展的学校,远比“名校”更为重要,我们一直谈的教育,目的不就是因材施教,让孩子最终成为他们自己吗?所以择校不应该是外界的标準,也不是其他人口中的条条框框,而是我们认识自己,懂得孩子。

 多元化的、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营造出来的,缺一不可。不要把教育的重点全部归于学校,好的家庭教育和多元化的社会环境,都是培养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过去,我们的教育体制,令家庭、学校、教育机构在应试教育的逻辑下趋于一致,主要围绕着英语、奥数、得奖、考试排名、专业冷热这些大原则展开,但单一的教育环境剥夺了孩子创造更多的可能性,犹如这个城市单一的产业一样,未来需要我们对教育有更多的规划、对培养人才有更多的想法,家庭、学校、政府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主流化教育与个性化教育应齐头并进。孩子入读学校接受主流教育,学甚么、如何学、何时学,都已经被规划好,在老师的教学大纲下,孩子被按部就班地灌输知识,十几年的学习过程会通过很多标準应试下的筛选,然后一步步走进大学,但这些其实远远不够。环境在变,时代在变,一场新冠疫情让全世界经济停摆,人工智慧让很多现有工作消失了,瞬息多变的外部环境,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去补充主流教育上的缺失。通过个性化教育的输入,让孩子有机会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而不仅仅局限在主流教育中的学科,它可以帮助孩子打破学科壁垒,从而弥补自己知识的空白,让孩子变得灵活机动,具备适应各种环境变化的技能。教育的目的,从来不是单一的获得好成绩、考入名校,而在于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激情,从而拥有更加生机勃勃的人生。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jiaoyu/4486/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