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理财观念转变了吗?

2023-03-13 1624 鲁言 澳门日报

 颇长一段时间没有看电视节目了,最近偶然看到一个按揭理财广告。内容是男孩子打电话跟女孩子聊天,女孩子边化妆边叹气说:“唉!搞紧按揭啰!自己计,好攰啊!”男孩说:“找妈咪啰!”女孩说:“仲细咩,啱啱搵咗人帮啦!”然后画面就转到两个孩子到了一间按揭公司,并指出公司了解客户所需。再然后,两个小孩变成了两个年轻人在办理服务的申请,并且强调服务是免费的。画面最后由两个孩子一起说出:按揭是很容易和轻鬆的过程。

 这个广告的目标人群很明显是年轻人,因为片中小孩子还未到法定的年龄已去申请按揭。但是,为甚么要用两个小孩拍这个广告呢?是要说明按揭很容易,就连小孩都懂?或是通过小孩的经验分享,向未来潜在的小孩客户推广按揭的服务?笔者相信,是出于后者的动机,而由孩子引起共鸣不是没有可能性的。这里也引发笔者对于儿童理财教育问题的一些思考。

 财务/金融素养(financial literacy)并不是新鲜的事物,这个概念较早出现于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金融学科。至于现今流行于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金融素养,主要是因为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组织(OECD)将金融素养纳入了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PISA)中,学校教育也因应作出了调整。然而,学校教育中的金融素养指的是甚么?OECD 于二〇一九年公布的一个有关金融素养评核的框架,提出了该素养的一些目的,包括了: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应有效地应用相关知识和策略作出良好的决定,以便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达至幸福等,当中风险和回报是两个在金融素养中很重要的概念。回归到这个广告带出的信息——按揭。说穿了,按揭就是一种有抵押式的贷款,方便申请者置业或是进行其他的买卖,既有好处,但同时也有风险。对于成年人来说,应能对按揭有足够的理解。但是对于一个未到十岁的孩子,连折扣和利率都未学(这些应是小学六年级的课程),就跟他们说按揭好轻鬆,是不是有点危险呢?中国人常说,切忌“先使未来钱”,要“量入而出”等。当然,笔者理解世道艰难,储钱的速度远跟不上通胀和物业升幅,所以年轻人以按揭式的借贷置业也是常见的,但是也需要作出风险的评估,或以“借钱梗要还”和“还得到先好借”作为提示。

 儿童理财在港澳都不算是新的事物。上了年纪的读者或许有听过恆生银行的一首歌,应是一九七〇年代,无线电视儿童节目《温故知新》小学常识问答比赛的主题曲,是由顾家煇先生作曲,招广培先生填词,只有四句:“小莫小于水滴,汇成大海汪洋,细莫细于沙粒,聚成大地四方。”歌曲完结后,旁白道:积少可以成多……然而,从过去倡导的理财是以储蓄和节俭为主旋律,而今变为宣传借贷和按揭,是个人进步了?还是社会经济退步了?时下,金融素养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关注点,然而面对媒体上的多元论述,或片面,或扭曲,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jiaoyu/4477/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