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教育改革
2024-01-15 3000 星言 澳门日报
跨学科、主题式、能力导向、PBL等等的新学习模式,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共同概念——教学场域的延伸。所谓教学场域的延伸,即是过去课堂的固定时间与系统知识、与世界的界线壁垒分明、学习与现实应用存在明确区分等等特质,要逐渐放开、模糊界线,在空间上从课室延伸出去、融入实际的环境;在时间上跳出传统的时间表、增加弹性;在知识体系上,寻找与真实世界的连结。
科技发展所驱动的数位学习、线上学习或人工智能学习,被许多人当作对此问题的有效回应,其实远远不够。科技只是手段,再多、再强的科技都无法将教育体制从训练考试机器的生产线,转化为培养一个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持续自学探究的人的有机系统。现在常见的用电脑辅助出考卷、用大数据分析错题给予适性、适当的辅导、创造一个人工智慧学伴协助学生温习功课等应用,这些只是教育改变的初级阶段。事实上,放在大脉络中,这些科技目前的主要意义,似乎在于解放教师的精力与时间,以促进真正重要的、实质的改革。
在下一个阶段,我们或许需要思考教育典範将何去何从?学科本质要发生怎样的质变?又为何是这样?以中文科为例,中文科过去一直被嘲笑为没用的科目,这种批评所蕴含的,是一种将教育产业技能化、产值化、资本化的观点。批评者在这方面论述得不很充分,捍卫者也提不出有效的反击。如何将中文科的沟通、思维能力与解决现实问题连结?如何向世人展示审美作为生命的重要成分,是值得追求的事?以及如何明确正视中文教育于课程标準中“文化自信”这一目标所揭橥的企图和作用?它不会有一个永恆的最终版本,因为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定海神针。
这个过程必然有得有捨,我们也许必须接受我们的下一代将不再拥有我们这代人普遍拥有的知识,思维模式和具备的能力也将不同。他们或许会失去一些我们认为非常美好的部分,但也会结出我们未曾品尝甚至想像过的果实。思考教育问题从来不在于教育本身,而关乎到对于整个世界的透视,例如贫富差距正在扩大,资本正在巩固阶级,其不仅发生在真正的财富上,也发生在知识上:电子讯号让世界变成碎片,人类对现实的感知能力在下降;道德被绑架,权力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前所未有的蓬勃等,这些际遇又岂是仅靠一个天真的教学方法就能撼动?
苦 极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jiaoyu/12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