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的精神问题
2023-03-04 1840 张笑诚 澳门日报
校园霸凌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于校园内外所发生的个人或集体持续重複以言语、文字、网络、肢体等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实施侮辱、排挤、欺负、骚扰或戏弄等行为,使受害者处于具有敌意或不友善之校园学习环境,或难以抗拒产生精神上、身体上或财产上损害的事件。
校园霸凌是全球现象,联合国将每年十一月第一个星期四设立为“反对校园暴力和欺凌包括网路欺凌国际日”,识别校园霸凌,共识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人人有责任在遇到霸凌时要公开反对,果断自信大胆发声制止霸凌,并向受害者提供帮助。
校园霸凌在小学和中学的发生率最高,形式有肢体霸凌、言语霸凌、关係霸凌。关係霸凌包括传播谣言或社交孤立。霸凌者具有反社会行为规範和道德準则、自身挫折感、羞辱感、愤怒情绪和暴力倾向的特徵,源于心理疾病、社交障碍、家庭问题、社会压力;受凌者屈从霸凌者的挑衅和攻击,源于个性特徵、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和社会经济地位、校园环境、同伴关係;旁观者的态度可以是作为、不作为、对霸凌行为起哄,旁观者的态度可能影响霸凌事件的发展走向。
校园霸凌的后果严重,影响儿童大脑发育,造成社会心理问题,如情绪障碍、抑郁焦虑、孤僻与自卑、失眠和有自杀倾向、人格障碍、躯体功能障碍、身心疾病、行为障碍、举止异常、产生攻击性行为、表现异常及学习障碍等等。
研究显示,家族遗传、出生缺陷、躯体受伤、慢性疾病和创伤应激刺激,是校园霸凌者的生理原因。这种生理原因是精神医学问题,针对具体问题需要寻求手术、药物、康复或心理辅导治疗。另外的原因,是不恰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如专制和溺爱,过于注重孩子竞争意识的培养,忽略了父母跟孩子情感联结的建立。缺乏家庭的关爱以及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家庭暴力和媒介(网络、书籍、影视)暴力暴露,将攻击行为合理化,亦是校园霸凌者的社会心理原因,属于精神心理的问题。
还有,保持和睦的家庭关係,遵守善良风俗公德和遵纪守法教育,远离家暴或媒体暴力也非常重要。应当鼓励父母让孩子对预期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先有心理準备,也应鼓励孩子遇上校园不公对待和霸凌事件时,表达出他们的失望、恐惧、愤怒,而不是只告诉他们要做一个“好孩子”、“勇敢的孩子”。
社会心理层面的解决,需要政府对青少年保护的法律,全社会对校园霸凌及危害有共识,学校有专职岗位监督、制订相关课程,教师和家长做到理解、识别、制止,让精神问题及时得到针对性的生理、心理疏导或治疗。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jiankang/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