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及陪伴
2023-01-28 1530 淹死的鱼 澳门日报
今天是年初七,传统上我们会庆祝人日。虽然还是新春正月,适宜分享欢庆,但因应实际的需求,还是选择与读者分享如何安慰及陪伴丧亲的亲友。
在众多旅客涌入,市面一片热闹气氛的背后,不容否认自去年底起,有大量居民染疫,直接及间接造成本澳病死人数急速上升,这对于不少经历丧亲的家庭而言,在团圆欢庆的节日中,却唯独少了挚爱的亲人,使得过年的感受很矛盾。内心除了悲伤,因着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患病的过程及治疗的情境,是否已完成丧礼或是还在排期等待,难免有更多内心的纠结、疑惑,甚至自责及愤怒。
人人皆有恻隐之心,我们都有关怀他人的倾向,希望能安抚在痛苦中的人们,帮助他们走出伤痛。然而,我们必需清楚的意识到,失去亲人的悲伤不可能因着几句鼓励的话而消失,所以我们不需要期望自己能做什么事来改变对方的心情,甚至能让对方感激你的意见。“安慰”其实是与痛苦的人建立联繫,联繫的方式往往是通过肢体的接触,例如拥抱、拍背,加上关怀的言语去陪伴及认真聆听处于困境中的人,这样能使他们痛苦的情绪得到缓和或治癒。
关于悲伤的研究,普遍我们会採用美国着名精神病学家库伯乐 · 罗斯(Kubler-Ross)提出的“悲伤五阶段”,他指出当人经历重大悲伤或灾难,如丧亲、失恋、天灾,一般人的悲伤会经历以下五个阶段——否认:不相信亲人已离去;愤怒:对政策、措施或某些人表达不满;讨价还价:内疚及自责,怀疑是否多做些什么就能改变现况;沮丧:深深地感到悲伤,无能为力;最后是接受:但接受不代表已没有难过的情绪,只是承认不能改变事实,愿意回到自己的生活中。这五阶段有时不一定顺序发生,每个阶段的长短也因人或因事而异,甚至会反覆。但一般人能在三个月到半年走到接受的阶段,并真正回复日常生活。当我们认识“悲伤五阶段”,明白一个人感到悲伤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也比较容易能怀有谦逊的心态陪伴,而不会当对方出现愤怒时,企图去解释政策或措施。也不会当对方感到自责的时候,就建议他不要胡思乱想,甚至要求他现在就开始做什么来避免遗憾。
陪伴的真正用意是让人不会感到孤单,让人明白情绪是被容许及被接纳。这样讲或许很抽象,但什么不是陪伴,或怎么做不会让人感到被接纳却是大部分人都有过的经验。例如给予意见:建议对方要怎么安排生活;给予指导:训勉对方应尽快放下悲伤重回生活;放马后炮:指责当初没做好什么事情;过多的自我分享:不断分享自己的经验以显示自己能理解对方的感受。以上都是错误的例子,各位要避免。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jiankang/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