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单真的是常态吗?

2023-09-09 4274 刘振明 澳门日报

 黎太今年七十五岁,结婚前曾在工厂打工,婚后就一直是全职家庭主妇,自己一手一脚养大四个子女。随着子女结婚,孙辈也入学,不再需要黎太帮忙看管,家庭聚会也日渐减少。过去三年疫情,让她更少机会出门参加社区活动。一段时间下来,黎太变得寡言,对事物表现冷淡,甚至有点闷闷不乐。

 张先生因年龄届满退休,然而他并不如其他退休人士般看起来开心,他性格内向,也没有发展兴趣嗜好,退休后他不知道怎么打发一整天时间。有时他发现自己一整天都没有讲过话,唯一跟他有互动的是麵包店及超级市场的店员,但都是几句钱银找赎的对话。

 各位读者,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社会上其实有不少人都过着孤单生活,以及怀有无机会与人接触的孤独感。

 对黎太跟张先生而言,他们面对的孤独感是被动的,而且现阶段他们很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受影响。在这些情况下,部分习惯把原因归咎自己性格的人,甚至会慢慢说服自己及家人,他们没有社交是因为喜欢独处,自认性格不喜欢跟人交际,加上日渐生疏的社交技巧,不少人就会开始拒绝参加社交活动,以为孤单是自己的常态。他们少了与其他人及社会接触,生活的每一件事情只与自己有关,也不想知道其他人发生什么事。遇到这种情况,任何人都不免会怀疑自己活着的意义及目的是什么?难道人生的目标就是单纯的活着吗?虽然听起来不是,一时间却又找不到其他解答。

 所谓“灵性”,是指一个人有意义、有目的、有价值的感觉,生活能够充实,人生才能继续走下去(取自台大医院健康电子报二○二一年八月第165期)。对于黎太而言,她曾经最大的意义及目的是照顾好家庭;对张先生来说,完成工作任务及保持规律的生活,会让他感到充实及满足。然而,当生命中原本最重要的意义及满足感被剥夺,又少了继续探索人际社会及世界的机会时,孤独感确实对不少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杀伤力。

 灵性成长的基础是人与人的连结,连结不仅是单纯的社交接触,更重要的是彼此有情感交流,以及在彼此的关係中获得支持,并以此为基础继续与其他人、社会或大自然建立连结。

 所以,张先生与店员的对话,只是一个功能性的社交接触,但若他能感谢对方友善待客的服务态度,这才是人际连结,替自己寻找合适的社交活动或义务服务,将有助张先生重新建立生活的规律。黎太可以尝试从子女及孙辈身上回顾过往对他们的爱与付出,这使自己的生命获得力量。当黎太意识到自己养育了如此多丰盛的生命时,她将乐意继续以慈爱的母亲及祖母身份,给予子女及孙辈祝福,并从中获得生命的喜乐。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jiankang/1110/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