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婆婆
2023-08-26 2419 水木森 澳门日报
朋友分享她在长者院舍见到的故事——张婆婆是长者日间中心的服务使用者,一个礼拜有几天到中心参加活动。张婆婆身体健康,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子女孝顺,平日也不需要负担家庭事务,假期子女也带她到处玩。然而,工作人员注意到张婆婆比较被动,有时还会显得闷闷不乐。问她有什么心事?她只说子女长大了又孝顺,已没有什么牵挂。蔡婆婆则是住在院舍的院友,入住院舍因为她之前独居,现在行动不便需要坐轮椅,子女工作忙碌很难照顾,所以安排她住院舍。虽然子女能来探望她的时间不多,但见蔡婆婆大部分时间总是面带微笑。子女来探她的时候,她会很专注聆听子女分享工作及生活的事情。她跟工作人员说,子女工作辛苦,自己现在没有能力照顾他们,但还能够陪伴他们,她已觉得很满足。各位读者,这些在长者院舍里发生的故事,或许你并不陌生,一些物质及基本条件良好的人,却好像相对并不太喜乐,反而一些看似生活困难不如意的人,却好像活得满足。
对我们而言,妥善照顾身体健康,以及做好情绪管理是养生之道。但谈到灵性照顾,或许会觉得那是与宗教有关,恐怕只有宗教信仰的人才需要考虑。其实不然,每个人都有灵性需求。灵性成长就是每个人更深刻的了解与自己、其他人、社会、世界及神的关係(超自然力量,对没有信仰的人而言可能是宇宙或天),并按照每个人的本性与之建立关係。这些关係的发展,通常是经过探索得来,例如,我对自己的认同感、我希望别人对我的看法、影响我与别人互动的关係、我愿意为这个社会付出什么、我跟大地及海洋有什么关係、我跟神 / 天 / 宇宙的关係又如何等等,也可以大致理解为我们对生命的价值观或信念。
灵性关注的每一个面向都是生命的大议题,也是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宗教家思索的问题。对大部分人而言,如果不是亲身或近亲经历重大困难,甚至面对生死关头,他们仍忙碌着处理生活各样事情,不一定有机会反思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因为心力已被眼前的家人关係、人际关係或经济压力佔据了时间,也因为大部分人都没有时间照顾灵性需求,所以灵性成长的议题,常常会与安宁照顾、临终关怀有关。只因为在病床上的人,一般世俗事往往已无法再困扰他,而病人多需要靠别人照顾,而不像从前有自主性、有生产能力,还可以照顾别人,处在一个看似没有功能的情况下,特别容易被激发思考生命的意义。
本文至此,读者们或许也能分辨张婆婆的闷闷不乐及蔡婆婆的喜乐平安,不同之处并非她们的身体状况或物质条件,蔡婆婆更能看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并予以展现,让她能保有自在自如的心。下一章我们继续分享怎么做到灵性照顾。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jiankang/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