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的辐射是怎样一回事?
2023-07-01 2635 王健壮 澳门日报
早前,自从日本政府计划排放核废水后,邻近国家及地区都对其中所含的放射性物质产生担忧,我们食用的水农产品可能会受到污染吗?社会不断出现加强检测食物辐射含量的声音,辐射对于我们来说,是否如洪水猛兽?在此,笔者尝试分享人体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辐射,再讨论从食物中摄取辐射对人体又会造成的影响,其后将食物所摄取的辐射加以量化,好让读者面对现今情况时心里有个底。
辐射是指波长短、频率高、能量高的射线,分为非电离和电离辐射。前者皆为较弱的电磁波,是我们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近期新闻提及的辐射所产生的是电离辐射,会电离水分子形成自由基,使DNA衰弱并崩解,引发DNA单链断裂(SSBs, Single Stranded Breaks)或双链断裂(DSBs,
Double Stranded Breaks)。这些断裂平时也会产生,有相应的酶进行修复。但当大量的断裂发生时,细胞的出错率会大幅提升,形成无法挽回的基因突变(Mutation),从而影响细胞功能,使有缺陷的细胞过度增生成为癌细胞。直接受辐射影响时,将会产生骨髓、肺、消化道的伤害,导致不孕、呕吐、腹泻等病徵。若果性染色体发生突变,将有可能导致胎儿产生畸变或疾病。世界核能协会(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指出,一年内若吸收超过100毫西弗的放射量(一个核能电厂员工一年内的限制暴露量是50毫西弗),罹癌的风险将大幅提升。
食物中的辐射又从何而来?它来自核电站损坏事故中放射性物质(一般指的是碘-131、铯-134和铯-137。)通过沉积在植物、土壤或水中,便进入食物链被积累。虽然碘-131
半衰期为8日,但铯-134和铯-137的半衰期分别为2.5年和30年,因此铯-134和铯-137所含的辐射含量对人影响较大。
至于如何将食物所含辐射与人体容许摄取量加以联繫?一般而言,将食物所含的辐射(单位为贝克 / 千克)乘上食物消耗量再乘上不同系数(如进食剂量系数、生产系数)就可以得出人体容许摄取量(单位为毫西弗)。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标準指出,人体在非背景辐射的电离辐射的情况下每年的辐射容许摄取量为1毫西弗(相当于1000微西弗)。根据计算,若样本检出100贝克 / 公斤(来自铯-137),则代表一年进食800公斤该样本才会达到容许标準。当然,这些放射性物质会在身体中累积,因此最好能避免摄取。
辐射在日常生活少不免出现,但如何避免食用含高放射量的食品非常关键。庆幸本澳对食物辐射含量有检测把关,在法律层面就有第16 / 2014号行政法规;在检测层面就对进口食品进行恆常性辐射水平监察,至于身为健康责任第一人的我们可以购买食材时多点留意食物包装标籤和来源地。总括而言,各位读者对食物的辐射含量暂时不用过分担忧。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jiankang/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