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名化
2023-06-17 3654 余义 澳门日报
德德今年小学二年级,他自幼活泼好动,精灵多话,老师觉得他比其他同学更好动,因而常与同学发生口角或肢体冲突。特别是他升小学后,需要安坐下来上课的时间日益增加,更凸显德德有与别不同的情况,因此经常遭到老师投诉。
最终,医生诊断德德有注意力失调及多动症,建议他平日上课期间服用药物,并应提供教育辅导。有了诊断,虽然为家长提供多一个理解孩子的角度,不再认为德德故意不听话,家长的情绪也找到出路。可是学校老师的投诉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家长再次感到困扰。
笔者与德德母亲仔细讨论,她说家人认为注意力失调及多动症不是甚么奇怪的疾病,所以便坦承向学校教务主任及班主任说明,希望学校老师理解德德的情况,在课堂时间提供德德一些可以不用一直安坐的机会,例如请他帮忙派簿及容许他脾气暴躁时到教室角落冷静一下。虽然当初老师们都很同意相关的建议,但渐渐地班主任表示很多科任老师都投诉德德不守规矩,要求家长再带孩子去看医生,了解是否要加药。甚至有老师觉得学校既然没有收融合生,家长应该帮德德转校。
“偏见”及“刻板印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情况,例如中年女性比较细心、资深的同事会偷懒等。但细心一想,我们都能发现自己有误差。这类似社会心理学指出的另一个现象,叫“污名化",也就是当我们把某个标籤贴在一个人身上后,我们就会不断找到匹配这个标籤的证据。德德在学校就遇到这个情况,当老师知道他有“注意力失调及多动症”这个诊断后,德德的所有行为都会跟这个症状挂鈎,即使体育课所有人都在操场跑跑跳跳,但德德只是跟同学讲话,也会被老师发现是过动表现。甚至德德在学校的一切行为,都会很容易被归因于他的诊断,失去被好好理解的机会,例如他的情绪波动是否受其他同学的影响?是否有同学故意欺负他?
“污名化”让被标籤的人没有辩解的机会,因为一切证据都指向被贴上的标籤。这个社会心理现象,最容易引起社会歧视,然后就出现差别待遇或不公平的对待。最严重的是,通常当事人很难自己去掉“污名化”,因为并非他们自愿被贴标籤,一般要靠有心人的帮助,去发掘当事人的卓越或不同之处,例如德德有礼貌、耐性不比其他同学差,以及协助别人改变对当事人的刻板印象。各位读者,我们能否提醒自己用客观的心去接纳我们不熟悉的事物?或许就是这一份心,我们能够帮助一个被“污名化”的人改变一生。
澳门心理学会 德 兰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jiankang/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