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掉坏习惯
2023-04-08 3447 徐大辉 澳门日报
养成好习惯不容易,改变习惯似乎更不容易。不少幼儿有吸允手指的习惯,除了有卫生疑虑,更会影响皮肤,为了改变吸吮手指的习惯。有些父母会在幼儿手指上擦辣椒膏等刺激性的物,企图让幼儿吸允手时出现口腔辛辣的不舒服感觉,从而减少幼儿吸吮手指的行为。违反交通规则后会被罚款或停牌,老师公开训斥学生的不当行为,让某学生感到羞愧感,藉由这些负增强(惩罚)所带来身体或心理上不舒服的感觉,使得人们减少引起负增强的行为。相对地,若针对我们希望增加的行为给予奖励,人们为了希望获得让身体或心理舒服的奖励,也会愿意增加某些行为。例如学生为了获得老师的称讚(正增强),而愿意参与义务工作。然而,仅靠正增强及负增强两个概念来改变习惯似乎不容易,重塑习惯还可以找一个替代性行为,以及善用自我对话。
心理学家分析习惯性行为有三个要素,提醒讯号、惯性行为、奖酬。例如,每天起床(提醒讯号),我会刷牙(惯性行为),口腔感到舒服(奖酬)。改变行为,我们可以将惯性行为用其他行为替代。举例来说,家人/朋友聚会冷场(提醒讯号),看手机(惯性行为),逃避尴尬的气氛(奖酬)。现在我们尝试用“问问题”替代看手机这个行为,当我们收到提醒讯号(感到冷场),就开始发问问题,例如问朋友的衣服在哪里买?问朋友最近看甚么电影?新的行为模式在稍加练习后就有机会产生了。之后,当家人/朋友聚会在感到冷场时(提醒讯号),发问问题(惯性行为),大家有了话题就避免尴尬(奖酬)。选择替代行为的关键是用来替代的行为,要能有相似的奖酬,才能成功改变旧行为。
更进一步,我们要通过自我对话为自己赋能:例如在与家人/朋友聚会的时候,我“选择”跟亲友聊天,所以“不看手机”,由于这是出于我的意愿,我的选择,这会让我们感到有能量而且容易做到;相对地,如果自我的对话变成:我不应该看手机,我得专心温习,我们就会感觉是被迫且不自愿。这种被迫的感觉,令青春期的青少年特别反感,甚至会激起反叛的心情,往往适得其反。
各位读者,如果你想要改变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习惯,例如过度使用手机,饮用太多咖啡,请你先想想有甚么才是你想要的生活模式,或是你愿意投入更多时间的事情。例如我希望学习新知识而非无意识地浏览社交平台上的广告;我希望锻鍊身体而非挑战电玩游戏过关等等。当我们思考自己想要甚么生活,就能帮助你从自己不喜欢的行为,重新赢回生活的自主权。
澳门心理学会 德 兰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jiankang/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