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不断的汉字渊源
2022-08-23 2051 何屹 澳门日报
最近急着赶论文,我经常加班熬夜。脑海裏想起了一句诗:“窗外三更雨,灯前万里心。”然后哑然一笑,这不就是我给学生们介绍过的古代朝鲜时期的着名诗人崔致远的诗句——《秋夜雨中》吗?
崔致远出生于朝鲜半岛的新罗时期,年仅十二岁就来到唐朝的长安留学,作为海外游子在中国一住就是十六年。虽然结交了不少朋友,但也难免会怀念故土家人,尤其是在半夜苦读诗书,又遇到凄风苦雨之时,不由触景生情,哀歎周围没有亲友同胞,自然有了孤独烦闷的心思。就如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样,漂泊在外的学子生活还是很艰辛的。崔致远作为新罗的留学生来到长安学习,他们与本地中国学生一样要接受很多考试,其中旬考是每十天考一次,须背诵一千字、讲解两千字;岁考是口问大义十条,通八条为上等,六条为中等,五条以下为下等,即不及格。如果岁考三次都是下等,必须重修,再不及格,便勒令退学;而毕业考则由博士出题,校长(祭酒)监考,题目则模拟科举,学习压力不可谓不大。这一点倒是和我现在在韩国拼命写论文的状况相差无几,所以会情不自禁想起他的诗句,想到这裏不禁感歎,语言和文字真的是人类之间交流最重要的纽带啊。
古时韩国的王室、两班贵族、书生学者都精通汉字,所以流传下来不少珍贵的由汉字书写的历史文献。韩国很多名胜古迹也都是汉字书写的,在那个时代,中国和朝鲜半岛之间的文化交流,除了地理因素的阻隔,其他方面基本都是无障碍的,所以,我们很难想像曾经在上千年的时间裏,朝鲜半岛和中国之间的人文交流,居然都是无语言文字障碍的,孔子的学说、孟子的言论、儒家的经典、李杜的诗词、诸葛亮的《出师表》……都是师出同门,一脉相承,大家都众口称颂。可以说汉字本来就是韩国历史和文化中难以剥离的成分。可是,从近百年开始,韩国陆续几次开始废除汉字,提倡“韩文专用”,这导致了一两代韩国人无法阅读自己国家的历史古籍,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太多不便,但在韩国还是有不少老年人对汉字汉诗情有独锺,视为珍宝。例如在韩国汉诗协会举办的汉诗大会,每次都有几百人从全国各地赶来,参与创作汉诗,在他们看来,汉字、汉诗和儒家文化都是从中国传来的瑰宝,如果现在的年轻人不去学习,遗失了就太可惜了!
今年年初,尹锡悦在竞选总统的时候,特别挂了用汉字书写的条幅“必死则生,必生则死”来表明心志,而这话显然来源于中国的兵法大家《吴子 · 治兵》中的“必死则生,幸生则死”,意思就是抱有决死心态作战,反而会有生机;抱有侥倖求生心态,则会必死无疑。由此可见,汉字和中国文化与韩国的历史渊源有多么的深远,哪裏是说剪断就能剪断的?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guoji/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