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诗意

2022-12-18 2354 汪惠根 澳门日报

 吴明益于二〇一九年出版的《苦雨之地》,选取的是台湾的山脉海洋、动物昆虫等自然生物景观进行描写,是人尝试将自身融入自然,攀爬树木,在海上航行数日寻找蓝鳍鲔的蹤迹。在大武山上生活多年,捕捉云豹的蹤影,最终自己的外形也变成了一只云豹。吴明益採取的是自然书写,延续他短篇小说里一贯的对于生态保育命题的关注,也在定稿前邀请了各生物、地理、海洋、神经科学领域的专家对小说的专业细节进行评价指正,达成小说之虚构与真实的微妙平衡。

 正由于小说中对台湾原生景观、生物的细緻描绘和贯彻,在文中科学家的行动才显得那样诗意:女孩在湿润的泥土之中翻找蚯蚓,小心翼翼地收集不同种类共一千多种蚯蚓,放进採集罐里。她天生软骨发育不全,走路也喜欢低着头走,而她对泥土的癡迷热爱,却让她成为了一位专业的蚯蚓学者。〈恆久受孕的雌性〉中,写的是沙勒沙、罗希卡等四个不同领域的学者,因为各种自身精神的创伤和原因,共同踏上了名为Zeuglodon的研究船,追寻灭绝的蓝鳍鲔鱼群的蹤迹,海洋的幻蓝与神秘,鱼群游动时的粼粼闪动,人长期在海上面临的孤独与心灵的对话。最终追寻的结果不了了之,而小说更重要的不是探求其行动的结果,而是在这样对于生物的癡迷和追寻中,便体现了诗意,细雨淋在大武山上,湿润的黑土饱覆着生机,远处海洋的蓝鳍鲔不知所蹤,昼隐时出,山上的云豹行走在绿叶植被之间。

 故事中每个走入自然的人,都是因为生理或精神的缺陷和伤害,细雨绵绵之中,他们只在社会中感受到莫名的被挤压和紧张关係,最终逃入了宁静而潜伏着各种生机的自然,在其中追寻、理解、观察。我想这不但是故事中自然科学家们的遭遇,也暗示着人类生存的普遍困境,便是个人与外在环境的格格不入。人常在社会中感受到疲倦,因此越来越喜爱蜗居在家中,或是寻找另一种出路。《苦雨之地》中,走入大自然的主角们,有人将自然当作心灵的寄託,有人葬身于自然,也有人彻底成为了一只云豹。他们与生态的关係,意味着自然生态之对于人的可能性救赎,也有两者的关係越来越疏离,以至于人在自然中无法追寻到灭绝的生物,乃至葬身在自然之中。

 吴明益以一贯冷静、客观、理性的手法书写故事,其描写的台湾景物之神秘和美妙,也让人产生一种是外国风景的错觉。然而他这篇小说所体现的,便是写作者必须立足于本土文化,好好挖掘故乡所拥有的土地和人文内涵。在阅读时,素未谋面的云豹、一幕幕大武山的山脉河流、高山的云杉,下着湿淋淋的苦雨,这一片人与自然的神话浮现在眼前,瀰漫着沉静悲伤的气氛,我想便是这篇小说带给人的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dushu/3830/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