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代的“应景之作”

2022-12-11 3488 朱冰 澳门日报

 《瘟疫之夜》是我今年最期待的书之一,拿到书一翻开就看到作者在扉页上引用了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的一句话:“大祸临头之时,人的内心总会响起两个同等强烈的声音:一个声音理智地说,人应该考虑自己处境的危险和避免危险的方法;另一个声音更理智地说,要预见一切和逃避大势非人力之所及,面临危险时还是别去想它,否则太痛苦,把眼睛闭上,多想想快乐的事为好。”

 《瘟疫之夜》是一部以瘟疫和隔离为背景的小说,一九〇一年的春天,在作者虚构的奥斯曼帝国的其中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明格尔岛爆发了瘟疫。岛上的居民几乎由希腊东正教徒和穆斯林组成,故事的所有重要角色均为虚构,比如主角之一、穆拉德五世的女儿帕克泽公主,该公主的丈夫努里医生、公主的侍卫卡米尔、卡米尔的妻子泽伊内普等,而帕克泽公主的两位不在岛上的姊姊、奥斯曼苏丹哈密德二世却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在这部新作里,再次玩起了令人会心的叙述者把戏,狡猾的他拒绝成为这个故事的叙述者,把书写的权力移交到一名虚构作者、历史学者米娜 · 明格尔丽手中。这本历时五年完成、长达六百页四十万字的书中,读者可以看到真实历史的轮廓,也可以看到现实生活的缩影,正如本书序言所说的:这既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一部以小说形式书写的历史。

 瘟疫作为一场缓慢改变着城市与居民的灾难,撕开了一道历史的裂隙,而生长于裂隙中的种种变革,才是小说更为关心的问题。《瘟疫之夜》像攀附在历史的参天大树上的藤蔓,绕来绕去地回应着环地中海地区甚至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它既参考了真实的历史事件,亦为故事的发展增添了扣人心弦的悬疑情节,瘟疫和谋杀同时发生。找真兇,也找历史的真相。它所融入的历史性、社会性,即使不是在疫情当下的时代,也值得我们珍视。

 此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对瘟疫流行时众多要素所起到的作用的深入呈现。比如,书中用很大篇幅讲述明格尔岛当地最高政治领袖萨米帕夏的行事方式,记述他的种种决策过程,而每一个决策几乎都牵扯到他对奥斯曼帝国政治运作方式的理解,对周边大国在岛上企图的判断,对岛内政治、宗教势力的分析,对个体、人物心态的了解,甚至也包括萨米帕夏本人行政方法论上的好恶和取捨。萨米帕夏的决策不仅依赖他的秘密警察团队,还有他的情人在有意无意间提供的坊间流言,形成了一套近乎现代化舆情机制的系统。

 在与疫情依然共处的今天,此书让许多读者认为是“应景之作”,但据帕慕克所言,此书他酝酿了四十年,他一直在思考一部以瘟疫流行为背景的历史小说。各种文明对抗瘟疫的行为发生了变化,他想在小说中对此进行考察。帕慕克说:“西方人说穆斯林没有採取太多预防措施,因为他们是宿命论者。我想问他们:为什么这么说?靠着这句反驳的话,我构思了一本小说。通过这类或那类没有採取隔离措施的人,我也在思考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僵化或崩溃。”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dushu/3827/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