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理想的组织应不用开会
2022-11-27 3833 李雯 澳门日报
为何世界五百强企业有那么多的印度裔掌舵人?为何攻读管理学硕士学位一直是高管甚至政府官员不断追求的志愿?为何机构需要有管理者?如何才能获得上级的支持,如何与部门其他单位主管人员打交道,如何能管理好老、中、青三代的下属?为何工作不断产出绩效,但出现一些小问题却被上级或外界无限放大?为何每天的沟通会议不断,但工作成果却不甚多?上述问题可能一直困扰大家,甚至感到有心无力,但本书作者、管理学大师彼得 · 德鲁克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已做好答案,一直等待读者翻开这一本《管理:使命、责任、实践(实践篇)》。
不知道读者有否相同体会,管理学问贯穿了我们整个人生。在学校,总觉得某些同学天生就是小组组长、班长或学生会主席;在家庭,夫妻如何协商生活和育儿的细节安排;在个人,如何平衡工作、家庭、生活;在工作,如何管理好没有上限的任务,甚至有幸当上主管后,如何协调和分配工作亦是困难重重。可喜的是作者告知我们所有事情的背后都可分为四种工作情景:第一是产出成果的活动,包括收益活动、创新活动、作业活动、信息活动以及培训;第二是必须及重大意义但不产生成果的支持性活动,包括谘询和教育他人以影响其做事能力、应该做但没有做的任务、对人员的管理和市场营销、顾问活动等;第三是与企业成果没有关係的辅助性活动,包括保健和厂务活动,满足法律的要求,提升工作人员的士气和承担公共责任;第四是高层管理活动,包括组织的愿景、价值、理念、标準和对照标準进行绩效审核。一直以为,努力和投入大量精力在上述第一类和第二类事情就必定获得肯定,但原来第三类和第四类事情才是工作的最大风险,不能不额外花费心力来开展工作。
读了这书,似乎印证了这几年笔者的一些思考:所谓的工作绩效,必定是部门和上级所认定的活动和事务,单位所开展的工作必定要围绕这些考虑而设计。工作不用多做,将最多的精力和资源花在关键活动的绩效上,要多用八二法则来安排工作。衡量工作绩效的不是努力的程度,而是别人所认为和确定的价值,团队中每位工作人员要自行承担自身的绩效和作出贡献。在工作上培养未来的领导人和接班人,要知道每位主管都会是过来人的,我们要做的是令身边的人成功。所有的决策,必定要走进或最接近的现场取得第一手资料,这样的决策才是最接地气的。
最后,这本书有一段文字很有意思,“会议应该被看做是组织不完善的标誌”,“最理想的组织应该是没有会议而仍能正常运转的组织”,会议过多,“就表明职务未必予以明确界定、机构不够健全、责任不够分明”,“还表明或者是根本没有进行决策分析和关係分析,或者是并没有把这些分析付之应用”。德鲁克所写的,的确没有坚离地,反而导出了很多细微之处的管理学问,值得推荐一读。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dushu/3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