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有价 文化无价

2022-10-02 4063 何佳讯 澳门日报

 网络年代,资讯爆棚,视听娱乐五花八门,阅读似乎愈来愈小众,爱书之人更似稀有动物,遑论藏书家。

 然而翻开这本《书事》,发现原来内地近年有愈来愈多人,投身藏书大潮,在书海中奋力淘宝,不亦乐乎。本书作者是着名文化学者、藏书家薛冰先生,全书以版本学的概念为经、图书实证为纬,透过稿本、传统出版、现代出版、装订、版权、装帧和书外之物七辑,加上不少珍贵藏书图片,向读者呈现一幅近代中国出版的全景图。

 根据薛先生的分析,中国历史上曾掀起几次藏书热潮,近年市道亦甚为畅旺。在序中,作者从宏观角度,解释淘书史上新一轮牛市行情:“与历史上前三次收藏高潮不同,这一次的收藏主体,不再是皇室官僚,也不仅是专家学者,而更多的是平头百姓。民间收藏的蓬勃兴盛。预示着收藏活动正在由小众文化转变为大众文化,引见中国收藏的前景,将是一片无比广阔的天地。”

 作者进一步指出,现在的藏书人,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方面,原先的爱书人,因为所选对象的价值得到充分肯定,激起更大的收藏热情;另一方面,书价连年大幅攀升的趋势,吸引了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包括企业财团,时出大手笔;再一方面,一些初涉收藏圏的新手,以为旧书易得,投入不高,赝品尤少。也就放心地由此入门。不夸张地说,现在的古旧书市场上,真是什么书都有人去买、什么价都有人敢出。”对于爱书藏书人,本书提供大量实例,从清代到现代的藏品,为读者客观分析,点出各种图书版本的形态、特徵、鑒赏标準等,为有兴趣投身藏书行列之士,提供了实用的参考价值。

 即使藏书这玩意,并非阁下那杯茶,但翻开《书事》,仿如看了一部中国近代出版简史,读者可透过丰富的藏书资料、图片及版本杂谈,认识每一个版本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例如传抄本、题跋本、家谱、木活字本、石印本等,其中毛边本的来由相当有趣。毛边本,亦称毛边书,指书籍装订好后不切边、不切裁书口的书,即三面任其本然,不施刀削。至于毛边本为何“不修边幅”,可谓原因不一,或出于爱好,或源于卫生考量。据荆有麟先生在《回忆鲁迅》中记述,鲁迅先生自认是提倡毛边书始作俑者之一,因嫌看书人之手髒,看书又迟缓非常,一本还没看完,中间手揭之处,总是闹得乌黑:“一遇天潮,书便生霉,再长久,就生虫。”装成毛边,看完后大可“将沾油汗的毛边截去”。至于“毛”从何来,一直众说纷纭,有云鲁迅主张的“怒髮冲冠”式,即书根部位对準对齐、书顶书口皆为毛边,如此装订样式,亦有人称之为“披头散髮”。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dushu/3785/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