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追寻真相的修业之旅

2022-09-11 3024 庞辉 澳门日报

 “原来新闻报道可以既扎实又有趣!”这是《我的刺针记录》封面上的一句话,也是书内页的最后一句。

 前香港有线电视的《新闻刺针》记者杨量杰把他在有线的十年工作经历和心得辑录成这本书,他本人亦由最初的新丁“小薯仔”,做到后来屡获新闻奖项的首席记者,更见证了《新闻刺针》由二〇一三年的诞生至二〇二〇年被解散的结局。全书围绕《新闻刺针》相关的种种,一共十二个章节,包括它的:面世、题材、考验、危机、角度、热话、难题、手法、风险、回顾、尾声、结局。书的内容真挚、写实,既生动又节奏明快,虽然夹杂不少行内术语(附有注解),但读起来没有丝毫卖弄感,反倒有种让人认识多了一些新知识的感觉。对于有兴趣入行新闻界的读者而言,更不失为一本有趣兼实用的新闻教材读物。

 正规新闻工作者或记者多少给人一种比较正气、讲求公平及强调客观的印象。从杨量杰的这些文字记录中,也能看出他看待新闻採访的求真精神及专业态度,以书中採访手法之“放蛇”那章为例,他写道:“我们绝对明白,‘放蛇’是一种入侵别人私隐、欺骗别人信任的手段,若非为了公众利益,在别无他选的情况下,绝不轻易使用。‘放蛇’后,我们亦必须给予被‘放蛇’的对象充份的回应机会,在‘放蛇’后表明记者身份,并将结果告知店主,寻求回应。”

 他亦将记者比喻成一名厨师——手握顶级食材,要煮得好并不困难,但一名好厨师,可以利用他的厨艺将平平无奇的食材煮出令人回味无穷的菜式,即使“黯然销魂饭”都可以比“海景佛跳墙”更胜一筹。多年来他参与及製作了多个在香港脍炙人口的专题报道,如〈动物传心得唔得〉、〈他们的荣誉学位〉等。说到从事新闻工作的满足感,他认为不一定是揭发什么惊天大阴谋,有时可以很简单,将眼前工作用心做到最好,而观众又感受得到或有所共鸣,看完报道后留下印象,对他来说便是最好的回报。

 书的尾声,作者亦大方地分享了他十年的採访经验总结︰一、分手要狠(即及早放下无法推进的採访项目);二、宁愿前功尽废,亦不心存侥倖;三、真心给予对方回应机会;四、重视观众感受;五、不要让自己变得离地;六、採访前想清楚自己要什么;七、别将简单事情複杂化;八、用同一準则对待所有人。

 纵然《新闻刺针》这节目及该部门已于二〇二〇年十二月正式被解散,留下的除了这本书一页一页的点滴记录外,还有做新闻的刺针哲学,即“穿越表象,了解真相,才能认清世界”。这乍读起来像是一种很理想化的新闻专业境界,也本应是新闻报道的本质,但今时今日,在这个资讯爆炸、新闻愈趋商业化或政治化的时代,还剩下多少新闻从业员仍抱持最初入行的热诚,对身边事物时刻保持好奇和求真的精神?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dushu/3774/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