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的两极困境

2022-09-04 4828 余世伟 澳门日报

 青年时期,“一代不如一代”是我常听见的评语。当代青年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就不如过去?没想到,我本只想在《高学历的背债世代》寻求面对学贷的共鸣,它却回答了这个时代的重大诘问。

 此书分析美国的“千禧世代”(泛指一九八〇年至一九九〇年间出生的人)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如何在“过度保护”下成长,然后加入前所未有的竞争。我认为,至少在澳门,书中所述的情况,对于一九九〇至二〇〇五年间出生的人,也有适用之处。

 因为技术进步和文化素养的提高,父母对孩子有更高的保护意识和能力。为了让孩子活得比自己好,父母致力搭建更完美的成长环境,但自我引导和自我控制的能力需要在一定的资源缺失和风险下方能培养。于是,孩子成为了如今成人眼中无能的青年。

 同时,传统的“唯有读书高”仍然根植于社会。在贷学金的加持下,大专教育成功普及。而普及亦带来贬值,加上人工智能的发展,“高学历,低就业”应运而生。当然,资源丰富还是有机会培养(或者发掘)才高八斗的青年,但天才始终是少数,大部分毕业生还是普通者,就业竞争反而更大。不得不追随学历,让普遍毕业生未有收入已背负学贷债务,别说让青年过得比父母好,不比父母差已是万幸。偏偏社会在教育上投放的资源比过去多,少不免将矛头指向仍然迷茫的青年身上。

 书中深入分析各种美国政策及社会风气,事情比我所理解的複杂得多。但无可否认的是,当年青年被动地深陷困境,同时承担着难以被理解的苦况。

 澳门的情况略佳,因为科技的进步程度未及美国,而大专教育学费及贷学金制度也相对宽鬆,所以职场竞争和学贷负担都较小。然而,此书出版时尚未出现新冠疫情,如今已不得不将其考虑在内,发现时下青年面对的困境越发尖锐。压力从天而降,一些青年迎难而上,在“内捲”下成为痛苦的尖子;一些青年深感未来无望,只得绝望地“躺平”。

 我突然想起那句古老的说话:“我思故我在。”思考的意识在科技冲击洪流下,显得尤为重要。青年终有一天成为中年,无论是不是栋樑,这个年代的人终将成为社会主要的劳动力和领导者,更将养育下一代。如何找到自己的路,同时为未来的孩子铺路,已不能遵循上一代“求稳定、求进步”的想法,而是必须学会独立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由衷庆幸自己因缘际会读到此书,提醒自己积极思考、勇于选择,重新确立自己的价值。谁知道呢,或许作者那句“团结的人不会被打败”有机会成真,而团结起来认真思考的青年,也有脱离困境的一天。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dushu/3770/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