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之礼

2022-07-10 1739 闻明 澳门日报

 天井中摆着一张小桌,对面坐着两个年轻人。男孩是我的同事,女孩背对着我,看不清她的模样,我也猜不出他们的关係。坐的时间已经不短了,男孩身子一直向前倾,慢慢探过了小桌中央,女孩起初也俯在桌上,身子渐渐向后靠上椅背。原以为是男孩进攻性过强,女孩採取了守势,后来发现情况并不是这样,虽然靠上了椅背,女孩的双手却不时高高抬起,伸出大大的懒腰,而这时男孩距离她敞开的胸部已在咫尺。

 由此联想起,在赫尔辛基岩石教堂看过一张卡通漫画《芬兰噩梦》,巴士月台下站了一个躲雨的人,儘管身边空着不少地方,月台两侧外分别还站着一个正在淋雨却不敢靠近的人。图片配文,“Weath is Horrible, But the Only Shelter is Occupied(天气很糟,但唯一的避难所已经被人佔据)”。

 画面虽然可爱,但这样的人际距离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还是滑稽和可悲的。人少地多,夜长昼短,加之文化背景不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原本无可厚非。然而,每每听到这类事情,总会有人高呼,“文明越高越愿意享受孤单,不需要获得群体认同”云云,颇感不适。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总是中国人茶余饭后喜欢津津乐道的话题,有些只是调侃,有些出于好奇,当然也有人包藏龌龊。各取态度,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然而,毕竟是中国的土地,人们的行为举止还是需要传统礼仪来节制。

 黄河长江一北一南各贯中国。黄河雄厚奔放滚滚向前,造就了北方人的果敢与豪迈,长江源远流长碧波浩渺,应和了南方人的婉约细腻。原本泾渭分明的楚河汉界,在千百年融和与征伐中,逐渐孕育出华夏农耕文明的昌隆。

 游牧民族趋水逐草,飘忽不定,工业社会择地而居,迁移无碍,种地人却是永远不可能也不愿意离开土地的。中原人越过长城去到草原,依然会沿袭故地的传统,划上一块小田,继续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中国人哪怕远赴西伯利亚,也会无视气候好孬,尝试着播下各种粮食的种子。飞天探月的今天,科技工作者已开始想着办法用月壤培养作物,这是我们薪火相传的民族习性。从空间上说,农耕民族安土重迁,“生于斯,死于斯,铭于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区域间流动有限,生活环境相对隔离,社会关係单纯清晰。从时间上说,一个安定固化的社会更容易形成世代黏着,昨天和今天相同,今天和明天相同,祖辈和父辈相似,父辈和子辈相似,先人的生活阅历一定转化为子孙未来生活的经验,由此造成个体的今昔之隔、社会的世代之隔都相差无几。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dushu/3742/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