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西笔下的福柯
2024-01-07 2564 张邦宁 澳门日报
又一本福柯的传记,法国哲学对我们的吸引力仍没见减弱的势头。这当然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正如同当读者们看到这篇标题“梅西与福柯”时,内心会产生的颤动那样。
事实上,梅西指的是戴维 · 梅西(David Macey),只是译名和着名球星的内地译名重叠,两个人实在是井水之于河水,一点关係也都没有。作为桑德兰出生的英国学者,她身上具备英国东北部所独有的敏锐视角。就好像那支挣扎在英冠和英甲赛事的球队那样,总是能给人在枯燥失望的时候丢来一些惊喜。
《泰晤士报》的文学副刊说:“戴维 · 梅西的《福柯传》是第三本,也可能是最后一本英文版的福柯传记。”所以如此,一方面因为戴维 · 梅西的传记实在是“最好的一本”,它的“来源更充分,素材运用更自由,而且在道德智慧、成熟和沉稳方面更胜一筹”。另一方面,则是前文已述的简单原因:福柯的传记都已经写到第三本了。
要知道,隔壁的《奥本海默》和《霍金传记》数量也不过一两本。哪怕是家喻户晓的伏尔泰、卢梭以及孟德斯鸠——倘若他们仍然在世,恐怕也要对这样的传记数目和撰写速度感到惊奇。尤其考虑到福柯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力已经很有可能接近其前辈尼采了。从旁观者的视角上看,他就像是法国哲学的一杆长矛,但杆子上满是德国哲学英灵殿中的祷文。
然而不言而喻的是,福柯这位法国哲学家,一个经常被挂在二十一世纪知识分子嘴边的符号性人物,从许多层面上来看,可以和他的同仁——萨特、西蒙
· 波娃、加缪以及马尔库塞,共同称为现代知识分子吹水几巨头的人物,在饱受战争和疫病摧残的二〇二三年,又再度被人们提到檯面上仔细斟酌和检视。
正如同福柯所提出的那个圆形监狱一样,死后的福柯彷彿又被世人关入了更加无孔不入的监狱里进行监视。人们好奇又虚荣地谈论他,好奇于他巴黎高师的学术血统,以他为名吹嘘着自己的哲学论断和水準。然而正如一个佚名读者的评价那样:“福柯不需要被定义。”
这本福柯传可以说是最忠实于这句话的,本书的作者也无愧于《泰晤士报》的评价。的确是在道德智慧、成熟以及沉稳方面更胜一筹。在取材的角度上,梅西採访了不少熟知福柯的人,也足以体现其严谨和工夫之深。
最后我们引用福柯的一句话:“请你们不要问我是谁,理由很简单,我希望自己还没抵达目的地。”那些并不只是想把福柯挂在嘴边吹嘘的人,不妨先读一读这本传记。可以说,它会是你认识福柯的一个好开始。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dushu/3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