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以外的世界

2023-09-03 1735 马拓 澳门日报

 最近刚好读了两本书,都与“吃”有关。一本是获得第一百六十七回芥川赏,由高濑隼子写的小说《愿能尝到美味料理》,透过“吃”描绘出日本职场上百般束缚的微妙人际关係。在日常生活中那礼貌、讚美表象下的厌恶感、抽离感,写得异常突出,读罢一份扭曲感仍久未散去。另一本与“吃”有关的书,是由香港杂誌《饮食男女》前执行编辑吕嘉俊所写的散文集《好好吃饭》。

 而《好好吃饭》的笔调是暖和的,充满人情味的。作者自言,他企图将很抽象的所谓“饮食文化”,用最平实的文字书写出来。他写个人关于吃的记忆,文字中却承载住香港这个美食之城的人、物、历史变迁;他写关于吃的反省与迷思,让人不禁重新思考眼前所见的美食或食材,所经历过的一段段辛酸史,人类又是如何在当中重複地进行一场又一场的剥削,至今不息。

 鱼蛋,作为港澳着名的街头小食,作者在〈杀死港式鱼蛋的真兇〉一文中,写它的生产流程的进化(或退化)、香港水域工程对鱼的质素影响、资本市场如何生产廉价鱼蛋,进而对做人的底线、以及生存系统提出拷问。原来,一粒小小的鱼蛋,足以窥见世界。作者善于见微知着,书中不少文章也有类此脉络,如〈在墨西哥遇见合桃酥〉、〈樱桃酒不是普通餐酒〉等。

 〈谁懂得品味咖啡的甜〉、〈甜蜜血汗〉都写到一位拾纸皮婆婆,如何珍而重之地为眼前的咖啡及蛋挞加糖,好让嘴里的甜,短暂地逃避人世间的苦。如今,糖被视为不健康之物,十七世纪时,蔗糖贵为欧洲的奢侈品,数以百万计的奴隶则为此命丧美洲,直至反奴隶制的热血青年走上街头,高呼“嗜一磅的糖,等于吃两盎司的人肉”,大西洋彼岸的惨剧,才送到人们面前。这两篇写糖的文章,却写出了苦味,读起来却是心中一阵酸涩。

 近年,咖啡店彷彿是不少年轻人创业之路首选似的,新店开业频率甚高。精品咖啡在香港的浪潮由十几年前开始,水平一直提升,唯独配咖啡的小食,作者认为还有改进空间,在他试尽各式中式小食后,写下〈不如用唐饼配咖啡〉一文,列举不少适合佐咖啡的唐饼,如鸡仔饼、烧饼、皮蛋酥、杏仁饼等等,更大胆提议咖啡店与传统中式饼家合作,创作出新的价值。澳门的咖啡店及饼家甚多,也颇值得参考呢。

 是的,若非生于战乱时势,“吃”,从来都不只是果腹之用,饮食总是跟社会、经济、政治、地理、历史相关。凭藉多年的採编经验,作者对人物的刻划、情景的描写、饮食相关的知识、对香港的真挚情感,以及对世界的关心与思考,恰到好处地融会在书中四十多篇的文章里。这些文章易读、好看、情真之余,更有实在的知识性内容,若换化为形容食物的方式来描述,那便是:易入口、好味道、有爱之余,亦有营养。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dushu/3558/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