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脱内心的枷锁

2023-06-25 4709 麋鹿美丽 澳门日报

 谈到痛苦与伤痛,相信没有人愿意多提个一字,遗憾是,无论是否被提及,无论我们如何小心翼翼躲避,“人生中出现苦难在所难免,这也是人生的常态”,如此这般,正是本书作者伊迪丝 · 伊娃 · 埃格尔在序言中提到的残酷现实,但她也提出:“人们总是可以选择如何回应自己遇到的苦难。”

 作者是一位从奥斯维辛集中营走出来的倖存者,这个集中营是纳粹德国时期建立的、进行犹太人大屠杀的灭绝营。作者从这个人间地狱被解救出来,身上有着倖存者的内疚,以及因为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人生的各种苦难,久久未能释怀,她在往后的整个人生中不断探讨和反思伤痛,几经波折,最后成为着名的心理学家。作者在写这本书时已经九十二岁,即使饱经沧桑,她每天仍会从众多的求诊个案中学习、领悟及引导,陪伴求诊者走过人生低谷,察看每个灵魂内心的牢笼,找到心灵的出口。最后,她明白到昔日的苦难是她人生最好的课堂,通过这些折磨、丧失、饥饿、持续的死亡威胁,她找到了通向自由的工具。

 书中共描述了十二型内心牢笼,分别是:受害者心态、逃避型、自我忽视型、秘密型、内疚和羞耻型、未解决的悲伤型、僵化思维型、怨恨型、恐惧型、评判型、绝望型、不宽恕型等,每个牢笼都尤如自我囚禁的监狱。

 当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未解决的悲伤型牢笼〉一章。作者面对数位失去亲人的求助者,她了解到人们总是用“失去”来形容与亲人的别离,但作者说:“生命不仅仅与失去和得到有关,生命也与庆祝有关,庆祝亲人的灵魂曾来到我们身边,陪伴了我们一些时光——有的短短几天,有的几十年——这些都能让我们释然……如果我们不能与自己的痛苦和平相处,我们爱的人就会受到伤害,这种状态对已去世的人也是不尊重的。”正是这一字一句的支持,唤醒了我们内心的力量,能让人挣脱心牢的枷锁,渐渐走出亲人离世的阴霾。

 另一个恐惧型牢笼,则揭示了人们因为害怕而不愿改变现况的心态——“我们宁愿留在自己熟悉的痛苦处境中,也不愿意面对未知”,我们都担心改变会让现况变得更糟,于是习惯忍受不安的现实。日子久了,似乎我们都能忍受这耳熟能详的痛苦,但作者提醒我们:“改变是成长的同义词;你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而不是活在恐惧感创造出来的世界中。”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历着各种悲欢离合和世态炎凉,我们无从改变命运在我们身上烙下的疤痕,即使种种痛苦、记忆和感受都是真实的,我们内心仍有着我们所需的所有力量,仍可依靠这份力量去回应无尽的伤痛。诚如作者所言:“苦难是人生的常态,而受害者心态则可以选择。”打开心牢的钥匙早就藏在我们手中。还有很多心牢的枷锁值得我们推敲琢磨,翻阅此书,细细思量。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dushu/3519/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