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有奇诡 言如千钧
2023-06-04 4679 陈浩 澳门日报
周室东迁,礼崩乐坏,先有春秋五霸,再有战国七雄,周朝羸弱,周天子拥九鼎而无法一言九鼎,战国之策,应运而生。《战国策》据传为西汉刘向整理,按战国时期秦、齐、楚、赵等十二国次序,删去重複,编订为三十三篇,并定此名。所记的多是东周后期时诸国混战,纵横家为其君王拟定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可以把《战国策》看成一个高阶版本的故事会,上至大国外交风云,中至小国夹缝求生,小至个人倾轧陷害或忠勇赴义。
人性的七宗原罪与耀眼光辉,几千年来从无变化,所以藉由此书观照当下,必会感慨万千。
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俄乌战争等等,新的世纪战火硝烟并未熄灭,反而在熊熊燃烧。联想到《苏秦说齐闵王》,里面讲到“夫善为王业者,在劳天下而自佚,乱天下而自安,佚治在我,劳乱在天下,则王之道也”,联想到当今的某超级大国,不就是照搬我国几千年前的霸王之法吗?
所谓纵横,韩非子曾有言:“从(通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衡(通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看当今世界,谁为强秦一目了然,不过世界上众多国家仍然像几千年前一样,在纵与横之间摇摆不定。毕竟,攀附更容易一些,然而后果,短视的人无法看到,即使看到了,也选择性眼盲。强秦之外的国家很难团结一心,秦穆公早已有预判:“犹鸡之不能俱止于栖明矣。”
历史很多时候也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以长平之战为例,它成就了白起“战神”的威名和赵括“纸上谈兵”的恶名。先说此战起因,韩因秦攻打冀祸水东引,于是将上党献给赵国,赵国就是否接收上党意见不一,因而有了平阳君那句着名的“圣人甚祸无故之利”,但平原君等认为是“大利”,赵王最后接收了上党,秦国怒而出兵。问题是,如果赵国没有接收上党,秦国可从上党对邯郸长驱直入,于赵国而言只不过换一种“死法”。或许对于弱者来说,怎么选都是错,除了自强。
三寸不烂之舌,听上去比较负面,但唇枪舌剑,上可拯救黎民百姓免于战火硝烟(比如苏代以鹬蚌相争劝赵国不要攻打燕国),下可为自己争取君主的信任和免责(比如腹击为自己建个大房子却忽悠赵王,不如此不足以显示老闆的信任)等等,这些都足以说明,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运用好是一门学问,它综合了说话的内容、时机、方式和目的,也是眼界的一种表现。就像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提到的:“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
《战国策》曾一度失传,因为正人君子看不起短长之术,但正如苏秦所说,乱世之下,伯夷叔齐这样的正人君子只能成全自己的名声,属“自覆之术”,而纵横家才能挽大厦于将倾,属“进取之道”,这跟古代知识分子进则儒退则释道有异曲同工之处。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dushu/3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