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难民的记忆

2023-05-14 2785 杨俊梅 澳门日报

 阿卜杜勒拉扎克 · 古尔纳是二〇二一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此前,不仅中文读者,对于全世界的文学爱好者,他也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在诺贝尔的官方推特投票中,全世界读者有百分之九十三的人表示从未读过他的作品。他刚获诺奖时,内地连一本他的书也难寻,更没有任何出版社手握他的作品版权。唯一的一本收录了他两篇短篇小说的书,是十年前出版的《非洲短篇小说选集》。

 古尔纳是第六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作家,也是自托妮 · 莫里森一九九三年获奖以来第一位获奖的黑人作家。据说七十二岁的古尔纳收到消息说自己是得奖者时,正在厨房泡茶,刚开始他还以为是有人在耍他。在新闻中读到这件小事的时候,我更感受到了现实中跨国难民的辛酸。

 “我是一个难民,一个寻求庇护者”,这是古尔纳在《海边》里的开篇。这既是主人公亮明自己身份的时刻,也是古尔纳以文学形式呈现自己对难民身份问题的思考。事实上,古尔纳自己也曾是一名难民。他出生于坦桑尼亚的桑吉巴尔岛,一个海边小镇。由于阿拉伯裔公民受到迫害,他十八岁时离开非洲成为难民。到英国后,他在医院清洁地板,后来有幸上了基督教堂学院。

 而本书的主角之一萨利赫 · 奥马尔,同样是一个被迫以难民身份去到英国的桑吉巴尔年迈男性。他使用的是赖哲卜 · 舍尔邦 · 马哈茂德的护照。后者是他的一个远房亲戚。奥马尔因房产纠纷结仇,并被马哈茂德的妻子阿莎构陷入狱。成为难民前,他在狱中度过了十一年,期间妻子和女儿相继离世。他在出狱十五年后决定远赴英国,逃离桑吉巴尔,而后却遇到了马哈茂德的小儿子拉蒂夫。拉蒂夫为了逃避父亲酗酒、母亲公然出轨、同性恋哥哥失蹤等家族耻辱和混乱的政治环境,选择了自愿流亡。在东德学习期间,穿越中欧去到英国,以东德难民身份寻求庇护。小说以正叙、倒叙、插叙的技法,并且变换第一人称视角,分别从这两位沦为难民的主人公立场讲述过往记忆,通过主人公的跨国难民记忆,建构起了一个关于故国的记忆时空。

 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主人公奥马尔在机场入境时,海关对他的羞辱:“我了解外来人和穷人的艰辛,我了解他们来到这里后的经历,我也知道他们得到了什么回报。我的父母不一样,他们是欧洲人,他们属于这个大家庭,名正言顺。像你这样的人纷纷涌进来,丝毫没有考虑到会造成什么伤害。你们不是这个地方的人,你们不会珍惜我们所珍惜的任何东西,你们没有经历过几代人的付出,我们不希望你留在这里。在这里,你的日子一定会很艰难,你会承受各种羞辱。甚至会遭受暴力。你这是何苦呢?”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dushu/3495/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精心推荐

更多

TAG标签

更多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2065986)

电话:0592-519720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