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槛上”的诗情
2023-04-30 1722 芊语芊寻 澳门日报
严飞曾在《城市的张望》一书中提到“门槛上的人”这一观察香港社会的角色。所谓“门槛上的人”,指的是“站在门槛上,一只脚踏在里边,一只脚踏在外边。倘若两只脚都站在门槛的外边,隔着墙说三道四,难免信口胡说;倘若两只脚都在里边,往往身陷其中,既不能看到全貌,也不能道出个中的要害。只有身在其中又在其外,既是某个事件的亲历者又是观察者,才可以拥有双重的批评特权,在相容‘本土’、‘外地’的基础上,更好地观人所不察的细节,发人所不觉的忧思”① 。这种“间性状态”很适合描述《镜湖诗思——澳门原创诗歌选集》一书的作者群“张望”澳门的视角。
入选此诗集的作者大多来自澳门地区的各大高校。在他们笔下,澳门既不是外人眼中罪恶的渊薮,也不是本土居民爱深责切的故土,而是一个值得寻味的诗意宝地。魏慧萍擅以本土风物入诗,在观音像与妈阁庙中领悟人生的慈悲与至纯,颇有破除我执之智慧。赵海霞的缪斯灵感多源于在澳生活时的所见所闻,登大潭山、中秋望月、与朋友相聚等旁人只道是寻常的举动,却成为她“情动”之起点。朱丛迁的梦境细腻悱恻,且必定有雨,这或许和澳门的潮润天气密不可分。
实际上,澳门着名诗人懿灵对这种“间性状态”早有“发明”。在《流动岛》(一九九○年)的后记中,她不无悲观地说道:“澳门人是流离的,这里多的是过客……整个岛是流动的,流动的岛不但向外流,还有以内圆心为目标的不断向内倒流的特性。”② 这是本土作家特有的焦虑。在《镜湖诗思》中,我们看到的是诗人对这种流动性的正向肯定。无论是张洪明《赴澳履新有感》中的豪迈诗句:“此身往后无遗憾,凼仔从今有我家”,还是吴惠《心随你动——献给澳门的情诗》中的婉约抒情:“让我最害怕的是/当我终于决定要离开你的时候/会不会忘了把心带走”,均表明跨界行走或已成为他们人生的常态。
不难发现,《镜湖诗思》是一本“学院气息”浓厚的诗集。这可作两方面的理解,其一是学者的理趣。在《澳门吟》一诗中,张洪明选取与澳门有关的多个别称,作了一首结构精妙的迴环体,原因乃其“蛰居路环”,让人会心一笑。其二是诗体的多元。郑应峰左右开弓,旧诗与新诗信手拈来;杨凡写作的诗歌类型花样迭出,跨语际和跨文化的价值自在其中。
澳门是一个出版自由的地方,因此,诗意的流淌也是自由的。四十年前,香港诗人何达赴澳开讲,在座反应热烈,令他感慨“澳门是个诗城”。这番带有鼓励性质的话语让数代澳门诗人为之努力,个中的信念与坚持使人动容。二〇二一年,澳门科技大学的诗集专案立项成功,经两年筹备,终于出版《镜湖诗思》一书。此举既借助了“诗城”场域之便利,又续写了“诗城”传统之荣光,不可不谓相得益彰。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dushu/3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