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
2022-05-15 2716 笙歌 澳门日报
海洋文化博大精深,造访澳门海事博物馆的水族馆便可略知一二。有“蚝镜”美名的澳门除了靠海吃海,文化上少不免有海洋的缩影。旧城区可见古旧的蚝墙、蚝壳窗;赌鱼虾蟹,亦是不少北区小孩的童年游戏之一。
有时候觉得人浮躁了、生无可恋,径直往菜市场的海鲜区一趟,感受水花四溅、活蹦乱跳之生猛冲击,用腥气、市井气辟一辟娇气,感受海洋的粲然大备。
一如《山海经》,认识一个物种除了知其特徵,最重要还是怎样吃及其食疗功效;海鲜文化是口耳相传,更是实战的经验累积。云里雾里的食评都是镜花水月,唯独自己舌尖上的滋味真心不骗。
明末清初、从南京迁居杭州的戏剧家李渔,在吃蟹这件事上和袁枚看法相近,认为吃蟹就要吃原汁原味,反对“和以他味”。李渔认为食材够好,就不用乱七杂八的其他酱汁——“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李渔岂只道出美食的奥义,还悟出了人生至理。
袁枚说蟹宜独食,不宜搭配他物,最好以淡盐汤煮熟,自剥自食为妙,这法已成吃蟹天条。厦门煎蟹、潮州冻蟹表示不服,谁说无肠公子经不起变化万千?
嗜蟹如命的李渔,未入秋已努力攒银子,把买蟹钱称为“买命钱”。贵的海鲜不一定好,好的海鲜却大多不便宜,三六九等,身价清晰,阶级分明。澳门许多年轻人不懂装懂,只认东洋的松叶蟹、鳕场蟹、牡丹虾,把消费力当品鉴力,以为贵等于好;甚至把进口的急冻法国银鳕鱼、日本油甘鱼、加拿大多春鱼的腥味当成极上美味,懵然不知新鲜货的云泥之别。
蟹黄亦未必胜过蟹肉。本地偶尔也有茶餐厅做蟹黄捞麵,视觉上霸气十足,吃到嘴里胃里,却只有驱之不去的雪藏味,有如午夜梦魇。如今还有进口的冰鲜甲罗烧,用味噌酿蟹膏配少许蟹肉,亦是过犹不及的劣食。(海之味 · 六)
卡 比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eeea.com/duchang/8466/